Report

Media Inquiry
Read More

董事总经理回应泰晤士高等教育对《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媒体查询

中国发布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誓言到2035年建立强大的教育体系,以支持其现代化进程和国家复兴。该纲要显示,中国有意在教育体系方面与外国大学开展更紧密的合作。分析人士认为,尽管存在持续的安全担忧,但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的关注可能具有国际吸引力。

公司董事总经理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媒体查询时表示,中国2024-2035年建设教育强国的总体规划是“对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作出的回应,包括外国对中国高科技产业的经济制裁,这进一步加剧了人才争夺战。”他指出,中国正通过对外开放高校来培养本土人才,尤其是在向海外输送学生接受教育(特别是STEM教育)方面面临挑战的情况下。

image
Read More

國際化應對國際化挑戰

新冠疫情的爆發突然中斷了高等教育機構的學習。高等教育機構正在探索不同的方式來向學生,特別是國際學生,提供課程。隨著新冠疫情的變化,選擇了線上學習、混合學習和面對面學習來進行課程交付。值得注意的是,高等教育機構利用其全球網絡向國際學生提供課程。

國際高等教育面臨著新冠疫情爆發的挑戰。其中一個大挑戰是學習流動性。國際學生因為校園關閉而離開主辦國。新的和現有的國際學生無法或不會返回校園,因為有旅行限制和健康顧慮。由於疫情在短期內無法得到控制,高等教育機構開始尋找向國際學生提供課程的方式。隨著新冠疫情爆發的不同階段,高等教育機構採用了線上學習、混合學習和面對面學習。高等教育機構還創新性地利用其全球網絡,在新冠疫情爆發期間向國際學生提供教育。

線上學習

隨著校園關閉,線上學習已成為高等教育機構提供課程的唯一選擇,儘管許多高等教育機構對線上學習的準備不足,因為新冠疫情的突然爆發。資訊技術為高等教育機構提供了繼續遠程教育的工具。然而,線上學習面臨許多挑戰。首先,由於新冠疫情的突然爆發,高等教育機構、教職員和學生都沒有為線上學習做好準備。其次,線上學習加劇了教育不平等,因為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缺乏設備和/或質量不高的網絡。第三,儘管鼓勵線上互動,線上學習缺乏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的互動。第四,線上學習無法提供實踐機會。實驗室和實習是一些課程的必修組成部分,儘管隨著技術的發展,這一挑戰可能會在未來得到克服,例如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技術。

混合學習

混合學習在校園重新開放後成為其中一個選項。混合學習可以減少校園內的人口密度,有助於防範和控制新冠疫情的爆發。留在主辦國的國際學生可以繼續在線和面對面學習。混合學習使面對面學習成為可能,克服了線上學習的缺點。

面對面學習

面對面學習是最傳統的課程交付方式。在新冠疫情爆發初期的混亂後,校園開始重新開放。留在主辦國的國際學生可以在他們和教職員可以返回校園的情況下進行面對面學習。與此同時,由於一些國際學生和教職員因旅行限制無法返回校園,線上學習和混合學習仍然有用。

教育國際化

儘管校園已重新開放,仍有一些國際學生,尤其是新入學的國際學生,因為旅行限制或健康顧慮而無法或不願返回校園。最近,注意到國際化高等教育正成為國際學生克服新冠疫情挑戰的教育模式。高等教育機構創新性地利用其全球網絡,在新冠疫情爆發期間為未能返回校園的國際學生提供教育。高等教育機構將他們的國際學生安置在海外校園/中心或合作夥伴的校園。例如,紐約大學為應對新冠疫情造成的旅行限制,開發了"Go Local"計劃。來自其位於紐約、阿布扎比和上海的三個門戶校區的學生,可以申請在距離他們家鄉較近的開放校區學習。上海校區接待了約2300名來自紐約校區和阿布扎比校區的中國本科生和800名研究生。即使一些高等教育機構沒有海外中心/校園,它們也與海外大學合作,為國際學生提供住宿。例如,康奈爾大學開發了“Study Away”計劃,未返回校園的國際學生可以在自己國家或地區的當地校區學習,並參加線上和面對面混合課程。康奈爾大學為其國際學生提供了位於非洲、亞洲、歐洲和南美的十六個地點。

這一創新模式通過將國際學生安置在海外校園/中心或合作夥伴的校園,為國際學生提供全面支持,並使面對面學習成為可能,前提是有足夠的教職員。此外,它還提供了學生之間的面對面互動機會。然而,這一模式仍面臨挑戰。除了設施不足外,海外校園/中心和合作夥伴校園的國際學生數量激增,可能導致教職員短缺。學生仍可能需要從本校進行線上學習。而且國際學生,特別是新入學的國際學生,無法完全沉浸於本校的文化中,因為他們仍然待在自己的國家。因此,這可能是當前情況的一個解決方案。

高等教育國際化

由於新冠疫情的突發爆發,國際高等教育面臨著挑戰。挑戰的核心是向國際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隨著情況的變化,高等教育機構已經採用了不同的方式來提供課程,但這些模式仍然面臨許多挑戰。已經整合國際化的高等教育機構創新性地利用其全球網絡,為他們的國際學生提供教育。這些是國際高等教育如何應對新冠疫情爆發所帶來的挑戰的良好範例。國際高等教育的挑戰是由於國際化還不夠充分,還是因為過度國際化?